郑朝阳:匠心铸就航天梦

大公网内蒙古讯(王月)2016年6月,他作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的唯一获奖代表,登上了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的主席台做主题发言;2017年4月,他作为自治区首批十个“…

大公网内蒙古讯(王月)2016年6月,他作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的唯一获奖代表,登上了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的主席台做主题发言;2017年4月,他作为自治区首批十个“北疆工匠”中的唯一获奖代表,登上内蒙古自治区五一表彰大会的发言席。他说:我是一名钳工,一名航天人,在3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不忘入党初心、秉承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心怀感恩、一路向前,努力为国防事业、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和打造祖国北疆靓丽风景线添砖加瓦。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他在方尺钳台旁一站就是32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基金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技能高手”、劳动模范、五保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红岗公司4分厂钳工组组长郑朝阳。

独具匠心  引领创新

郑朝阳一直在为生产导弹加工工艺装备。这些手工打造的工艺装备,是用来加工连自动化机床都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零部件,为导弹高、精、尖技术保驾护航。在“九·三”阅兵导弹方阵中,有两种新型导弹在生产中使用了郑朝阳打造的工艺装备。

郑朝阳认为,创新是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他时刻瞄准金牌的标准苦学实干,凭借练就的一双巧手,出色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使用丝锥改制成独特的菱形钻头,实现了某重点型号高强钢小孔精确加工,保证了型号定型批产;设计制作的联结套筒刻线工装,特别是某零件倒棱机的应用,使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设计制作的某型号工装,使产品合格率由不足50%提升到100%;设计制作的某零件工艺装备,使某型产品加工效率提高了10倍。这些成就,助力企业做好了“上天”文章,壮了国威,扬了军威。

他带领大家负好每一项责任,做优每一件事情。某重点型号投产,郑朝阳研究创新刮研技术和装配定位方法,首次确保了装配间隙小于0.07的设计指标,解决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芯模装配间隙难题,为特殊材料芯模加工开辟了新的加工思路和方法,在后续芯模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他带领团队参与了我国首台三维辊弯成型样机的研发装配工作。作为项目技能操作带头人,他堪称完美的工匠技艺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个在其它企业无法攻克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产品成功通过验收,实现了在钣金件滚压成型方面的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

32年如一日,郑朝阳默默地坚守在航天一线,带领班组人员创新了一个又一个方法,改造了一套又一套工艺装备,100多项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的工作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他把工匠精神雕刻在一项又一项科研生产任务中。

中流砥柱  勇挑重担

2016年,某产品出现问题,稍有不慎就会伤及产品,研发部门请郑朝阳帮忙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郑朝阳二话没说,立即进入攻关状态。连续四个昼夜的奋战,经过多次方案调整和实际尝试,他创新思路,自制多个特殊工装,在极其受限的空间里找到最合适的装夹位置,通过随时调整4个千斤顶的作用力,最终一点点地取出了模具,成功解决这个棘手难题。

某型号零件体积小、精度高、费时费力还不挣工时,起初大家都不太乐意接活。为此,郑朝阳设计了一套组合工装,加工效率和合格率大大提高,一下子变成人人乐意干的活儿。就这样,郑朝阳把一套套加工方法和绝技绝活传授下去,带动了整个班组的创新创效氛围,推动了组员技术水平的快速成长,制造、改进、完善加工方法和工艺装备在钳工组成为“时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某新型重点产品生产卡壳,情况紧急,面对企业领导“能不能干,能不能在次日16时前干完”的询问,郑朝阳仔细查看了这一跨工种的难题,掷地有声地回答:“能干、能按时完成。”回到班组,郑朝阳排兵布阵,连夜赶制,提前1小时交付了合格产品,避免了产品报废,保障了产品按时交付。

有一次某型号装配任务重、时间紧,为了抢进度郑朝阳放弃休息时间连续作业,中午吃了点饭就继续干活,因为血糖高,等干完活直起腰,徒弟们才看见他已经累的脸色煞白、步伐不稳。徒弟们赶紧让他坐下来休息,看到师傅这么辛苦,几个徒弟心疼的眼眶都湿了,大家也被他这种精神感动着、鞭策着。

工匠精神  代代传承

郑朝阳在为全区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时讲到:没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没有无私奉献,没有脚踏实地,没有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坚持,就没有今天我们航天事业的突出成就。

他每天都非常忙碌。因为,除了干好钳工的活儿,很多时候,他要帮着解决各种“急、难、险、重、新”任务中的难题,别人眼中的“分外事”,在他这里都是“本职”。说到郑朝阳,大家评价最多的是他特别爱帮助别人。无论是班组的还是分厂的,甚至是兄弟单位遇到技术问题,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推脱,问题总能迎刃而解。他虽然经常“被打扰”着,却总是幸福快乐着。

他小名叫“锡阳”,口口相传,身边人一直这么叫着。“有困难,找锡阳”已经成为企业职工解决难题的一句口头禅,也让他成为随时解决各种难题的忙人。分厂领导给他做过统计,2016年他有310天都在加班,正常加班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赶上急活儿就得加班到后半夜。

在班组,他对于班组里每一位组员的脾气秉性、工作能力、技术水平都了如指掌,他注重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力,要求全组人员“做到0.99还不够,要做到1.01”。对于自己身上的技艺,郑朝阳从来都不会吝啬,班组中每一个人向他请教,他都会毫无保留的悉心传授,遇到加工难题时,他都主动帮助其分析加工方法、传授加工经验、设计制作工装,直至问题解决。

在郑朝阳模范作用和奉献精神的引领下,钳工组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攻关创新氛围浓厚,技能人才层出不穷,工

作业绩稳步上升。他德艺双馨,分到钳工组的年青人都争着做他的徒弟,前前后后带过10个徒弟。现在,他的徒弟中有高级技师1名、技师2名、高级工5名,都是独当一面的生产骨干,创新成果也屡屡获奖。钳工组也在他的带领下被评为六院“青年文明号”班组。

一段师徒缘,一生父子情

 2004年,尚海青从职业学校毕业后来到红岗公司,成为了郑朝阳的徒弟。尚海青家在内蒙古农村,小时候也是由姥姥一手带大,直到9岁上小学才回到自己家和父母团聚。

相似的幼年经历,郑朝阳和尚海青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份师徒关系看作是一种缘分。刚刚学徒都是从零起步,郑朝阳手把手地教尚海青。尚海青跟着师傅干了十几年,与技术水平一起增长的,还有来自于师傅传授或耳濡目染的做人道理。

郑朝阳说:“我和小尚都一样,从小都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做他的师父是一种缘分。师徒其实就像家人一样,要互相担待、互相帮助,这样才会越来越亲。”

尚海青说:“师傅对我特别好,遇到他是我的福气。”爱人是师傅帮他介绍认识的,结婚典礼是师傅跑前跑后一手操办的;买房子,师傅帮他选地段、看房子,借钱给他凑够了首付款,陪他去办手续。

尚海青成家后,有一年冬天家里的暖气坏了,他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打电话给师傅,没过多久师傅就开车赶去他家。寒冬腊月,郑师傅蹲在地上将近两个小时帮他换好了暖气片……后来,家里又有一组暖气片出了问题,还是郑师傅帮他又接了一组新的,前前后后算下来,小尚省了1000多块钱。

郑朝阳和尚海青的师徒故事,成为航天六院科研生产战线上师徒传承的典范,在航天六院传为佳话。

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一个甲子,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代代传承。因为在我们身边,有郑朝阳这样的航天人群体,这样的工匠团队,坚守岗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保持本色,他们的精神高度成就了技能水平的高度,也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新的高度!

 

作者: 大文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为您推荐

香港学子寄语2024年内蒙古两会

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进出口运量实现首月开门红

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 王月 特约记者 梁晓虹)2月3日,记者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车站了解到,今年1月份,...

内蒙古:出台120条“政策清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王月)1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王月)1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主...

王莉霞走访财政部内蒙古监管局

6月6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到财政部内蒙古监管局走访,了解有关情况。 6月6日,王莉霞到财政部内蒙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