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

新中国新闻事业开拓者范长江:胸怀国家 文章报国

 在大公报120年的历史上,名记者编辑辈出,在这些人物中,范长江无疑是一个格外响亮的名字。

图:1951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范长江亲切交谈。

在大公报120年的历史上,名记者编辑辈出,在这些人物中,范长江无疑是一个格外响亮的名字。深入西北边塞,直击西安事变,毅然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直至后来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可以说,范长江在《大公报》成就了个人事业的首次巅峰,而《大公报》也因范长江的一篇篇报道收获了广泛的赞誉。日前,范长江长子范苏苏在北京接受了大公报记者的专访,范苏苏表示,《大公报》崇高的报格对父亲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大公报》同仁的鼎力支持更是成就父亲新闻事业的重要保证。

1934年12月,一篇有关北大军训风潮的通讯文章出现在北京的地方报纸上。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有力,很快吸引了时任大公报经理胡政之的注意。几经辗转,胡政之成功找到了这个署名“长江”的年轻笔者。爱才心切的胡政之与其进行了一番长谈,表达了延揽之意,这个年轻人也受到《大公报》声望的吸引,两人一拍即合。自此,开启了一段辉煌的报章时代。

  国难当前 匹夫有责

范长江加入《大公报》时,正是日本逐渐扩大侵华势力范围的时期。国内生灵涂炭,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报业脊梁,严厉谴责日本的暴行,呼吁国内一致抗日。为了持续发出正义之声,《大公报》更六易其址,领头人胡政之也有过宁可吞币自尽也不投降的义举。当时,在范长江心里,《大公报》是极有报格与声望的,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就在国难当头、战事焦灼之际,范长江以敏锐的新闻嗅觉意识到,抗战的大后方一定在中国的西部,而这是中国最落后的地方,应当有人去考察,发表文章,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也应该去研究红军北上抗日的问题,最好能到红军中去,彻底弄个明白。但是,耗时费事、长途跋涉,去探索未知的新闻,很多人都不支持范长江的想法,更没有人乐意为其“埋单”。

这时,胡政之又站了出来,他不仅批准了范长江的采访计划,更同意预支稿费,全力支持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正是这次采访,使得《大公报》第一时间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范长江自此一举成名,《大公报》也再度翘首报界。

  延安长谈 坚定信念

1937年2月,范长江到达西安和延安进行采访,这是中国报纸上首次出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人物形象,范长江也因此成为中国记者采访延安第一人。这一次的延安之行,也成为范长江个人及《大公报》报道史上一次极其闪亮的时刻。

“当时我父亲十分想了解西安事变的真实情况,在听了周恩来的介绍之后,我父亲开始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有了全新的认识。”范苏苏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父亲如愿见到了毛泽东,而这次见面也彻底改变了父亲一生的轨迹。

范苏苏说,当时毛泽东与范长江进行了一场彻夜长谈,时间接近10个小时。“因为我父亲是进入延安的第一个记者,所以毛泽东十分热情地欢迎他,我父亲也十分兴奋,有问不完的问题。当时,毛泽东主要谈了三个问题,其一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其二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问题,其三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那次长谈之后,我父亲茅塞顿开。他十几年来一直思考并深感困惑的问题,都被毛泽东清楚地解答明白了。”范苏苏说,父亲当时就表示要留在延安,跟随共产党一起战斗。但当时毛泽东审时度势,给我父亲做了另一个明确的指引,“当时毛泽东很明确地说,希望我父亲尽快回到《大公报》,把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介绍给广大人民。”

后来,范长江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即时返回了上海的大公报社,并在胡政之等的支持下,不顾国民党的禁令,刊发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并迅速在全国上下引发热潮。有关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真相也得以透过《大公报》向全世界公开。

  消息之快 读者惊叹

《大公报》对范长江的支持是全方位的。这既体现为《大公报》报格对范长江从业精神的深刻影响,也体现在《大公报》同事与范长江的默契配合上。比如,当年著名的《大公报》“一支笔”王芸生就对范长江有过很大的帮助。二人合作的快讯既是当时新闻界的一桩奇观,更是《大公报》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王芸生后人的回忆文章描述:“在战地前沿,范长江经常是用军用电话直接向大公报编辑部口述稿件。在编辑部守候的王芸生常常是在深夜接到电话,速记成文,直接送到印厂排字上版,消息之快,许多读者都为之惊叹。”

范苏苏说,《大公报》集体的氛围和环境对父亲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为此,范长江也拚尽全力,用一篇篇报道践行着《大公报》“文章报国”的精神理念,“我父亲在大公报工作四年,几乎一直在一线跑新闻,仅仅战地通讯就写了二十多万字。”

“毫无疑问,在大公报工作时期,是我父亲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范苏苏表示,这份报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报馆同仁们对民族前途的不断思考,以及他们内部那种互相砥砺、彼此支持的氛围,对我父亲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他人生一笔至为宝贵的财富。

  育才兴业 范公素愿

图:2014年开始,《大公报》启动“范长江行动”,组织香港传媒学子走进内地,在采访中学习和发扬“记者永远在路上”精神的同时,深入了解祖国发展。图为2019年,参加甘肃行的学子们在兰州交大校园合影。

在《大公报》创刊120周年之际,范苏苏对《大公报》今后发展送出寄语:“我想借用书画家谢冰巖为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时题写的八个字‘育才兴业 范公素愿’作为送给《大公报》的寄语。历史上,《大公报》曾为中国新闻事业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未来相信《大公报》还会继续为中国新闻战线输送优秀的记者,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作出属于一份功勋报纸的新贡献。”

  范长江谈学做新闻记者

•要有一个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

•要能够坚持真理的火炬,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既要博,又要精。

•记者应该尽可能利用四周可能的环境,接受技术锻炼。

•身体健康。

  后人忆述:“《大公报》为父亲提供施展才华机会”

       图:范长江人生履历丰富,曾从政、入伍、治学,但他最终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图为范长江在工作时的情景。

人们都知道范长江是《大公报》的名记者,但事实上,在进入《大公报》前,范长江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履历。他年轻时曾想报考黄埔军校,还加入过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更参加过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后来他先是就读于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可以说,从政、入伍、治学,都曾是范长江近在咫尺的人生选项,但很多人都没想到,他最终会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其实,我父亲对于政治、军队和学院的投入和离开,都基于同一个原因。”范苏苏说,父亲从军,是想直接投身革命,参与救国救民的事业。治学,又是想去探求解救国家于水火的真理。但无论是入伍,还是治学,当时的现实都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让他一次次失望。最后,《大公报》为我父亲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与此同时,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的帮助下,我父亲才最终走上了奉献热血、报效国家的新闻之路。

  “以天下为己任”

范苏苏还介绍说,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家族先祖。根据族谱,范长江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代孙。他的祖父范延馨更是十分推崇和强调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以说,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追求,很早便深深扎根在父亲的心底里。

  乔装老农民 混进西安城

上图:范长江(右一)采访台儿庄战役期间与军人合影。下图:范长江(左一)在西北地区考察时留影。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后,举国震惊,很多人都迫切想知道个中内情。在与胡政之商定后,范长江旋即踏上了西行之路,但临到西安城,重重守军和严格的盘查却阻住了范长江的探访之路。

范苏苏说,父亲曾对我的叔叔讲过一段“秘闻”,“据我叔叔回忆,当时为了顺利混进西安城,父亲便找到了一位老农,用自己的皮帽和斗笠,交换了老农的破旧布衣,随后又在脸上涂抹了一层泥土。”经过一番变装,范长江终于成功进入了西安城,并最终见到了杨虎城和周恩来。

“我叔叔说,后来父亲还曾借用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名作,写了一首打油诗──斗篷诚可贵,帽子价更高,若为抢新闻,两者皆可抛。”范苏苏说,正是靠着这样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儿,父亲终于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了《大公报》交给他的采访任务,同时也成就了一段业界佳话。

作者: 大文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为您推荐

微信图片_20240418203601.jpg

呼和浩特市2024年赏花季暨“杏福树下” 回民区第十三届杏花节开幕

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王月)4月18日,“锦绣北疆 花漾青城”呼和浩特市2024年赏花季暨“杏福树下”回民区第十三届杏花节...

4月27日大型全媒体综艺直播带货节目“内蒙古好物”开播啦!

4月27日“内蒙古好物”主持人天团闪亮登场!

一季度鄂尔多斯机场中转旅客突破4万人次 创历史新高

记者近日从鄂尔多斯机场了解到,2024年第一季度,鄂尔多斯机场中转旅客吞吐量突破4万人次,中转旅客较同期增长565%,创历史新高!

自治区社科联七届四次全委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4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七届四次全委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晓俊分阶段主持会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