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运用大数据揪“蛀虫” 严惩路政系统“微腐败”

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王月通讯员石俊峰杨鹏杰)最近,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路政系统爆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26名工作人员因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等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这是2020年以来…

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王月通讯员石俊峰杨鹏杰)最近,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路政系统爆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26名工作人员因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等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这是2020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纪委监委精准运用大数据手段,成功查处的一起涉及全市路政系统的“微腐败”典型案例。

据了解,2019年,赛罕区纪委监委就接到关于超限检测站监管的举报,一些超限车辆通过“黄牛”引路,多次避开超限站监管,后期更是直接买通超限监管执法人员,由监管执法人员有意关闭超限站电脑,导致无法记录车辆超载数据而躲过超限处罚。由于超限检测站的执法人员有意关闭电脑记录,通过常规取证无法获取当时超限的车辆信息,并且外围调取每天过往车辆信息数量庞大,靠一般的调查取证手段难以从中筛选锁定嫌疑目标,查办一直难以突破。

直到2019年12月,接手此案的赛罕区纪委监委专案组成员调整办案思路,连续几天几夜在超限检测站附近隐蔽处蹲点守候,通过记录来往车辆信息,捕捉电脑关闭后的未录入车辆信息、调取相关电话等方式,初步锁定30余名涉案人员。

“通过调取涉案人员的上百个银行账户的3万余条银行流水,以及奔赴北京、西安、深圳、杭州等地调取涉案人员的几十万条转账交易记录,鉴定提取2千余条通信记录,筛查对比22万余条车辆通行信息,查阅2万余张收费专用收据存根,从中比对出直接证据线索3000余条,赴北京、包头、集宁、二连浩特、鄂尔多斯等地询问证人47人次,询(讯)问相关涉案人员100多人次,获取了大量线索。”赛罕区纪委监委专案组负责人介绍。

办案人员将采集回来的数据,调取的银行账单、通话话单,微信、支付宝等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平台,通过取证魔方、手机取证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依法进行线索收集、分析取证,在数百万条大数据信息中捕捉违纪违法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步步深入,进一步确认涉案人员名下可疑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这起路政系统腐败案逐渐浮出水面,26名工作人员被立案审查调查,案件查办过程中,有7名涉案人员迫于震慑压力主动投案。

笔者从赛罕区纪委监委了解到,2020年8月,该案终于水落石出,26名涉案人员中,3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7人被开除公职,16人受到政务处分,其中10人涉嫌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同时,该案涉及交警系统相关人员的违纪问题移交有关交警部门处理,包括5名分管领导、6名正式民警、8名辅警在内的19人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警告、行政警告、记大过、降低警衔等相应处分。

“路政执法系统的‘微腐败’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起时间跨度长、涉案人员多、内外勾结、查处难度大、社会影响恶劣的路政系统腐败案的成功告破,离不开办案人员的攻坚克难、动真碰硬,更得益于大数据的精准运用,该案不仅作为赛罕区廉政教育展厅的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也作为查办路政系统腐败问题的典型经验在全自治区得以推广。”市纪委监委案管室负责人告诉笔者,针对全市路政系统暴露出的问题,赛罕区纪委监委专案组还列出了违纪违法问题清单,下达纪律检查建议书,督促交通系统以案促改,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领域的营商环境,推进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加快探索纪检监察大数据日常监督应用建设,推进监督模式创新,加强纪检监察人员使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的意识,对查办案件进行系统分析和研判,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监督执纪执法,让纪检监察更聚焦、更精准、更有力,坚决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 大文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